| 
  • This workspace has been inactive for over 11 months, and is scheduled to be reclaimed. Make an edit or click here to mark it as active.
View
 

08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釋覺勝 6 years, 4 months ago

釋覺勝

 

馬來西亞語言政策

一個國家,兩套制度,三個民族

兩套制度

政府承認

政府不承認

三個民族

馬來族

印度族

華人族

因為教育不同,觀念語言能力也會不同,從華人說起,馬來西亞的華人可以猜得出來說他是獨立中學,獨中(政府不承認),這是華文的原流,

獨中=以中文為主,台灣人總認為他們的中文比較好。

小學有華校

改革證件=承認小學的華校

馬來民族獨立讓華人受到害怕的感覺。

1946 英國同致要三大民族平等,一盤散沙的馬來民族團結起來開始爆發。

產生了所謂的“馬來聯邦”

蘇丹(土王)形式受到印度的影響。

馬來優先,為何?因為是土住,印度華人是後來,後來英國就妥協了馬來族。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華人認為自己的中國人,心態跟住在中國的一樣

中國受到日本的侵略,海外華人送自己的孩子去中國打仗。後來馬來人組織起來,第一次華人開始意識到我要開始要效忠馬來亞,獨立後要自己的土地,所以就開始認為我們是馬來西亞的華人,當時有心想到中國瞧民心態,那時候開始使用華僑此詞。跟傳統的華人想法不同,認為自己是中國土地的主人,華人教育是核心問題,後來華人領袖妥協簽字簽字華人沒有獨立的土地,一開始互相決定華人印度人,馬來人有自己的國小。

後來馬來人收回學校歸國所有,可是後來華人領袖要退出政府的地位建立自己的學校,所以學校就已經保住了,共有 61 個中學,獨立用自己的課本,自己進行考試,其他的國家都承認,可是馬來西亞的政府不承認,所以讀華人中學畢業沒辦法在馬來西亞讀大學,所以有新的變化,有些人到中國念大學。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